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应该越来越强,但现阶段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整体水平很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企业“不自觉”之外,还有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重视不够、引导不力、缺乏政策推动力;消费者、投资者、媒体、工会等压力不足,没有形成多元驱动力等等。
“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为此,每年的两会上,不少代表和委员都会提出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议,大力倡导企业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也是非公经济人士的重大责任。”如何在“缩差共富”中更好地作为,也是不少民营企业家思考的问题。
目前,民营企业已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产值占到GDP比重的60%,纳税总额占70%,解决了80%的城镇就业和90%的新增就业。有代表就认为,民营企业要树立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最大化的综合效益观,负责任地做企业,做负责任的企业:“将企业的创新机制和合作共赢的价值链管理模式推广到上下游产业链的合作伙伴,强化经营诚信和市场诚信,实现共同发展进步。为员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帮扶,这些都是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应该做的。”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近年中央部委及行业组织对社会责任建设的推动力度是空前的,大批行业骨干企业纷纷实施社会责任建设,并以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在环境保护、员工权益、劳动待遇等方面的行动绩效,倡导了社会主流价值导向。GRI报告指南、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CSC9000T等提供了社会责任管理的可操作性建议和工具,企业利用这些非认证指南自律、自查、自纠、自强,有利于强化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不过,在当前商业环境下,因为企业规模、所有制性质、管理水平等差异,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面临着许多现实的挑战。首先,很多企业并没有厘清社会责任管理的目标、愿景和内涵,中、基层员工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模糊,大量的责任工作停留在自发行为,履行社会责任的绩效水平较低。第二,真正确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企业并不多,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多为兼职,专业能力欠缺,加快培养沟通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是深入开展社会责任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三,企业社会责任涉及的利益相关方非常广泛,不管是编制责任报告,还是搭建指标体系,都需要各方的密切配合,在高层级管理中形成有效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并推动常态化、专职化管理,是深化社会责任工作的关键。
更有代表认为,“政府指导,行业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倡导”的多方联动工作模式,是推动社会责任体系建设的有效方法。行业协会应持续推广社会责任管理工具,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试点工作。民营企业要深化责任意识,主动将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议题融入到业务运营中。同时,建议政府通过税收政策、信货政策、土地政策等各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引导,评估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与社会责任目标之间的差距,使企业确立“企业公民”意识,支持和鼓励企业自愿、全面履行社会责任。“未来的发展将是考验民营企业总体素质的时期,只有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双赢,才真正体现企业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