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企业
CSR优秀案例CSR CASE
CSR优秀案例
红豆集团
来源: 发布日期:2015-7-2 点击次数:7831次

红豆集团:以党建引领责任建设,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红豆集团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领先一步,于2007年4月通过了CSC9000T认证,成为我国纺织行业第一家全面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2011年5月,红豆集团成为我国第一家通过ISO9001党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民营企业,集团党委是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也是唯一一家由中组部发文号召全国企事业单位学习的民营企业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红豆集团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保障了企业健康运转,通过党建工作给企业注入灵魂和思想,通过践行社会责任不断超越自我价值。

红豆集团是国务院120家深化改革试点企业之一,江苏省唯一一家由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商标战略实施示范企业。自1957年创立以来,红豆集团逐渐发展壮大,现有十多家子公司,包括两家上市公司,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以及纽约、洛杉矶两家境外分公司。集团产业相对多元化,产品从最初的针织内衣,延伸到服装、橡胶轮胎、生物制药、地产等四大领域。“红豆”、“千里马”、“Hodo”商标先后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企业荣获“中国服装行业成就大奖”、“CCTV中国年度品牌”、“品牌中国华谱奖”等500多项国家级荣誉。2014年红豆集团营业收入总额达 435.18亿元,经济总量居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57位。

一、经济责任是基础,企业发展跟党走

拥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经济基础。企业的战略定位和重大决策为企业发展提供方向和依据,并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定位和目标,而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决策不准、发展方向不明晰等问题,则成为影响企业转型升级,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难题。红豆集团把党建工作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并卓有成效地促进了企业发展。

(一)学习转化党的方针政策,提升企业经济决策高度

在红豆集团看来,党的方针政策是企业的决策导向和发展机遇;党组织是企业的人才库;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稳定人心、激励员工的有力武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理想信念是企业当家人永葆先锋力量的坚强基石。为此,红豆集团始终坚持“五个转化”:把党的政策优势转化为民企发展的机遇优势,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民企发展的人才优势,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民企发展的和谐优势,把党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民企发展的制度优势,把党的信仰优势转为企业领导的素质优势。

红豆集团本着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原则出发,高度重视并全力推进党建工作。在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红豆集团党委多次组织召开会议,研究党的最新政策动向,深入分析当下经济形势,转变思维,成为红豆集团在危机时刻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重要力量。红豆集团党委组织召开的一系列会议决策和战略部署不断带领红豆集团脱困境,抓机遇,实现自我的突破和发展,成为履行社会责任的创新之举。

(二)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实现无缝对接

在开展党建工作过程中,红豆集团意识到,把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机遇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建立及时有效的转化机制;二是不干涉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的正常经营活动。

为此,红豆集团提出了“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相融合”的方式。通过建立“交叉任职”制度提升党建工作融合度,即在不干预现代企业制度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全面推行党委班子和经营管理层“交叉任职”。党委委员全部进入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董事会成员全部是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兼任纪委书记,人力资源部长兼任组织部长,品牌文化部长兼任宣传部长,形成具有红豆特色的组织体系,推动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融合共进。

集团建立党组织与经营管理层双向互动机制,把党组织决定融入企业决策之中,提升决策力。集团党委通过党委会学习,每周一晨报会以及党委扩大会和总经理、部长联席会议机制,及时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并将其转化作企业的经营理念,为企业正确发展指明方向。

二、生活与事业双保险,让员工成长无忧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本。集团在党建工作的推动下,既转化了政策优势,也为员工营造了和谐的成长环境。在对待员工方面,红豆集团以党的核心价值观为依托,以“情”字为核心,搭建起红豆的“情”文化体系,力求让每一位员工“生活有保障、情绪有释放、事业有希望”。

(一)人才“双培养”机制,能力决定岗位

红豆集团借助党建力量,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凝聚人才方面的独特作用,实施“双培养”机制,将党组织打造成为企业最大的人才库,为企业培养和储备了大量的人才。

通过“双培养”机制,集团将党组织优势转化成为人才优势:一是把党员培养成企业人才,坚持把党员培养成企业骨干,推荐党员骨干成为经营管理人才,形成了提拔一名党员、树立一面旗帜、带动一片职工的生动局面;二是把企业人才培养成党员,集团党委实施“百才工程”,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先后引进博士、高级工程师等各类海内外高级人才100多名。

在人才选拔上,红豆集团变“相马”为“赛马”,实行竞争上岗制度。通过制度选人,给人才以平等选择的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平台,使人才脱颖而出。集团几乎每周都要举行竞争上岗活动,从车间主管、科长、经理,到总经理,几乎所有的岗位都要竞争上岗。

另外,集团还在员工内部推行星级评价工作,并给予相应的补贴、进修、深造机会,为优秀的员工提供充分的成长平台。

(二)创新民主管理,畅通沟通渠道

红豆集团十分注重聆听员工的建议和心声。为充分了解员工心理动态,积极解决员工反映的问题,及时为员工排忧解难,使他们身心愉悦的投入工作,红豆集团设立了总裁信箱和“回音壁”,不断畅通民主沟通渠道。

总裁信箱的设立不仅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也为企业带来了效益。员工通过总裁信箱提出了大量的合理化建议。据集团企管部统计,开展合理化建议以来,红豆集团共收到员工合理化建议15万多条,其中采纳了4万多条,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到12亿。

“回音壁”是红豆民主管理中的另一大亮点。员工可以在“回音壁”的留言板上畅所欲言,随时写下个人对工作、生活的意见、问题,甚至牢骚。集团还规定,对“回音壁”上的留言,厂领导须在第一时间给予回复。对员工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立即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需说明情况。如果因“留言”而受到不公正待遇,员工可以写信到总裁信箱,直接向企业高层反映。

(三)“情”文化活动,为员工生活添彩

“诚信、感恩、创新、卓越”是集团的核心价值观,也是集团和员工对于“情”文化的共同诠释。为了给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生活环境,红豆集团将“情”文化活动贯穿到了员工生活的各个方面。

集团从2001年开始举办的“红豆七夕节”系列活动,不仅成为红豆集团的品牌文化活动,持续提升了红豆的品牌知名度,也是推动“中国情人节”成为非物质节庆文化遗产的重要力量。

集团举办的“红豆树下的婚礼”,是红豆七夕节经典活动之一,也是红豆集团“情”文化的特别产物。以红豆七夕节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成为红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员工精神生活的寄托。

此外,集团还通过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如趣味运动会,篮球、乒乓球、联欢会等,将企业领导人和员工组织起来,共同参与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营造企业内部和谐向上的氛围。

三、牢记“公民责任”,推动内外部可持续发展

一直以来,红豆集团始终坚守作为一个“社会公民”的社会责任,持续关注着内外部可持续发展环境。

(一)党建引领,探索可持续扶贫模式

2014年6月19日,集团发起了“红豆集团携手全国红豆村统筹共建活动”,旨在发展当地经济,造福当地百姓,活动范围覆盖了江苏、重庆、四川、湖南、广西等地的多个红豆村。

在考察后,了解到当地交通不便,缺少青年人才的情况下,红豆集团决计从人才培养、产业协作等方面入手,与全国红豆村开展党建共建工作。通过党建共建这一纽带,搭建企业与红豆村交流协作的平台,将红豆的管理、人才、产业优势与红豆村的资源优势相融合,转化为促进双方党建、经济、文化全面提升的源动力。

红豆集团与全国红豆村开展统筹共建,是非公企业群众路线“自选动作”的一大创新,更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次模式创新。不仅开创了全国基层党组织统筹共建的新形式、新方法,也开创了非公企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新举措、新思维,同时也为中西部经济协作发展,文化深度融合,开创了一种新模式。

红豆集团的“统筹共建”扶贫新模式是企业探索推动缩小地区差距、贫富差距的社会责任实践,也是促使社会责任的社会效应最大化,带动企业内外部共同发展的正确道路。

(二)红灯停,绿灯行,“打造绿色产业”

红豆集团视国家“限制性政策”为“红灯”,坚决停步;坚持走“鼓励性政策”的“绿灯”。一直以来,红豆集团能够在战略层面积极跟随国家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响应低碳经济号召,着力探索企业转型升级道路,关闭印染厂、轮彀厂等污染类企业,大力发展红豆杉生态产业,探索绿色发展道路。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减少资源消耗,红豆集团加快调整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单位产值能耗逐年下降,为节省土地资源,红豆较早的实现了园区集约发展模式。

集团启动的“红豆杉关心下一代走进校园”活动,持续向全国部分小学赠送红豆杉5万盆,教育孩子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提高对低碳生活的认识,同时,红豆杉这一绿色产业的环保价值和商业价值也得到了持续的扩大和传播,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到绿色环保事业中。



分享到:
Copyright © 2014 www.hncsr.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河南省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 豫ICP备2022017388号-1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智慧岛信息产业大厦804室 电话:0371-55656911 传真:0371-55656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