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是中国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推动中国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
深刻转变发展理念
科学制定"双碳"核心指标
围绕这四个阶段,再细化到每个五年计划的阶段目标,并分解落实为各地方政府、部门、园区、企业、家庭的碳排放责任。
推进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协同管理
因此,要将降低碳排放提升到和污染防治一样的战略高度,将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统筹推进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协同治理,开展城市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协同管理评估,努力实现碳达峰和空气质量“双达标”。
推进产业结构转型
中国作为全世界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2020年粗钢产量达到10.53亿吨,占全球比例达到56.5%,超过美、日、印、俄等其他各国之和。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最大的煤炭进口国,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甚至在大量出口稀土的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稀土进口国。
研究出台“两高”投资负面清单,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推动钢铁、石化、化工等高碳行业节能降碳改造,逐步建立以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总量为依据的存量约束机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绿色低碳产业。以高碳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省市,要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培育,逐步降低对高碳产业依赖,推动建立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全新产业体系。
推进能源结构转型
中国经济总量在全球占比约16%,但能源消费占比却达到23%。2019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7.7%,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占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70%以上。其中,电力行业占中国煤炭消费总量的54%。
大力发展低碳交通
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适当降低私家车出行比重。积极推广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高效率货运方式,完善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体系,提升货运效率。大力推进绿色航运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内河航运、近海航运的碳排放量有望进一步减少。利用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加快自动驾驶商用和智能交通普及,提高交通智能化水平,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促进交通用能清洁化,减少用油能耗。
积极发展绿色建筑
建筑能耗是全社会的主要能耗之一,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统计数据,中国建筑碳领域排放量占到全国总碳排放量的近1/3。伴随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在20亿平方米。
要全面实施新建建筑绿色设计,将绿色建筑基本要求纳入工程建设强制规范。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提高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绿色等级,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发展,有条件的省市可率先实现零能耗和零碳建筑。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加快推进具备条件的既有居住建筑实施节能和绿色化改造,提升存量建筑的运行能效。大力发展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推动政府投资工程率先采用绿色建材,逐步提高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积极推广建筑合同能源管理,推进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及能效公示。
积极推进电力行业减排
能源燃烧是中国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而电力行业排放又占到能源行业排放的41%。
要加快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最大限度开发利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大力发展水电,安全高效推进沿海核电建设。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科学设定煤电达峰目标,推动煤电更多承担系统调节功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推进大容量高电压风电机组、光伏逆变器创新突破,加快大容量、高密度、高安全、低成本储能装置研制。以电为中心,推动风光水火储多能融合互补、电气冷热多元聚合互动,提高整体能效。推动“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电能替代。
鼓励企业建立碳披露制度
从国际上看,碳排放披露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普遍准则。
要加快建立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企业碳披露制度,鼓励企业进行自愿性碳信息披露。鼓励企业将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纳入企业年度环境报告、企业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或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报告,提高企业碳排放和碳资产管理意识。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企业要率先公布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和控排行动措施。
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今年3月15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降低碳排放、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大力推进节约降耗,在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动重点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
积极推动综合能源服务
要以工业园区、大型公共建筑等为重点,加快推动综合能源服务发展,推进清洁智慧用能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能源、微网、储能、电动汽车智能充放电、需求侧响应等智慧高效用能模式,积极拓展用能诊断、能效提升、多能供应等综合能源服务,推动工业、交通、建筑等用能场景的智慧化和绿色化提升,助力提升全社会终端用能效率。
强化政策工具引导
推进节能降碳,需要尽快完善碳减排相关制度和政策体系。比如,加快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深入开展碳排放报告核查、配额分配和能力建设等工作。